仅开通2年多,车次编号以“S” 开头的广珠城际小交路列车,在2025年7月的铁路调图后悄然消失。
这个被珠海市民亲切称为“通勤S车”的短途列车,曾是无地铁时代的重要通勤补充,如今却因客流不足黯然离场。
这场短暂的尝试,不仅折射出珠海市民对轨道交通的迫切期待,更暴露了城市在追逐“地铁梦” 路上的现实骨感。
停运背后:客流低迷与权责边界的双重无奈
“为什么 S 车突然没了?”7 月调图后,不少依赖广珠城际小交路列车通勤的网友发现,每日往返于珠海站与珠海北站的短途列车不见了踪影。
对于一些需要跨区通勤的市民了来说,停运了非常不方便。
有小红书用户向珠海市轨道交通局咨询,得到的回复充满无奈:
广珠城际珠海站至珠海北站小交路列车自开行以来,客流很小且一直未有明显增长迹象,运营亏损严重;同时小交路列车开行挤占广珠城际本线的运输能力。为更好地服务城际旅客、提高线路经济效益,经铁路部门研判,于7月29日取消了小交路列车。对于市民提出的诉求,我局已向铁路部门反馈,并协调铁路部门进一步优化列车开行方案,视情况考虑增开相应点次列车。
回溯历史,2023 年 3 月 15 日,首趟 C7980 次列车从珠海站发出,标志着珠海站至珠海北站的小交路列车正式开通。
作为在原有运行图基础上“见缝插针” 安排的短途列车,初期每日双向 8 对、共 16 个车次,票价与广珠城际其它同等区间票价一致。
从@珠海发布 的留言区可见,该小交路列车的开通,曾让市民们如同珠海市内开通地铁一样充满期待。
▲截图自@珠海发布 留言区
2024 年 1 月,该方案优化后增至 18 趟,其中 10 趟为 “站站停”,也就是除了起点站和终点站外,还经停前山站、明珠站、唐家湾站。
早晚高峰车次从 2 趟增至 4 趟,车次编号也调整为 “S3801-S3818”,更贴合 “通勤专线” 的定位。
然而实际上,广珠城际小交路列车发车时间却错过了许多通勤族上下班时间。
如珠海站至珠海北站最早一班为8:35,最晚 19:38;反向最早 9:10,最晚20:15,既覆盖不了早高峰前的通勤需求,也无法满足夜间出行,难以匹配市民对 “类地铁” 长时段服务的期待。
▲停运前的早晚高峰车次
从票价来看,这条23公里的线路连接珠海北、唐家湾、明珠、前山和珠海站5站,单程票价15元起,任意两站间票价均为10元。
以与珠海小交路列车相似的海南省海口市域列车做比较个比较,其发班频率为8至10分/趟,最高速度160公里/小时,每天的运行时间在早6时至晚12时,高峰期每天能开行100对列车。
列车票价分为两个方案,票价2元起步,最高不超过10元。
反观珠海,最晚一班车无论从珠海站出发还是从珠海北站出发,均在20点左右,这对于一些在晚高峰后仍需加班或进行社交活动的上班族而言,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返程需求。
“10 块钱坐两站,比打车还贵” 成为通勤族的普遍吐槽,性价比这块实在没撑起 “通勤” 的名号。
时间覆盖度的不足,与票价相对较高,都让广珠城际小交路列车比较难同地铁相提并论,最后也因亏损而消失。
轨道“闭环”难成 珠海“地铁梦” 的现实梗阻
“通勤 S 车” 的停运,只是珠海轨道交通建设困境的一个缩影。
此前,凤凰君曾梳理珠海轨道交通“一环” 规划。
根据2022年发布的《珠海市轨道交通环线规划研究招标公告》,珠海将设置轨道交通“一环”。
它由广珠城际(珠海段)、珠斗城际、广佛江珠城际一期、珠机城际四条城际铁路组成,设置珠海站、金湾机场站、金湾枢纽三处接驳站点。
同时,四条环线均在公交化运营研究范围内,约等于“地铁”。
目前,组成轨道环线的四条城际里面,广珠城际、珠机城际已经建成通车,广佛江珠城际、珠斗城际则处于前期研究阶段。
因此,规划里的 “闭环”,现实中还是 “断点”,实在难以形成闭环。
更受关注的南珠中城际,虽被纳入广东省2025 年重点项目计划,总投资 158 亿元,年度计划投资 5000 万元,建设年限为 2025-2030 年,却因线路走向争议进展缓慢。
据悉,南珠中城际预计采用市域D型车,这条设计最高速度160公里/小时,全长26.6 公里的市域铁路,能否如期落地仍是未知数。
目前,广珠城际承担跨市通勤功能,珠机城际连接主城区与金湾、横琴,两者均为“点对点” 线路,未能形成覆盖全城的网络效应。
其他几条线路的“难产”,让珠海轨道交通的 “闭环梦” 变得遥不可及。
正如有网友调侃:“去横琴坐珠机,去中山坐广珠,想在市内跨区通勤?还是靠公交和打车吧。”
硬指标不达标 “地铁梦” 仍需时间沉淀
“通勤 S 车” 的退场与轨道“闭环”的难产,本质上指向一个现实:珠海离真正的 “地铁梦” 还有不小距离。
根据国家2018 年修订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》,申报地铁的城市需满足 “三个 300” 硬指标:年GDP3000亿元以上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 亿元以上、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。
对照珠海市统计局数据,2024 年珠海 GDP 达 4479.06 亿元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75.16 亿元,前两项均达标,但总人口仅 251.85 万人,市区人口距离 300 万门槛仍有明显差距。
人口这道坎,成了地铁申报的 “硬骨头”。
▲数据来源/珠海统计
更关键的是,地铁建设与运营的“烧钱” 属性远超一般交通设施。
根据@城市财经 梳理,扣除政府补贴后,2024年,从目前披露的28个城市地铁数据看,扣除政府补贴后,有26个在亏损,仅福州地铁和上海申通地铁利润为正。
就连“全国最忙”的深圳地铁,也变成了业绩“最惨”地铁,2024年财报显示,亏损达到334.6亿,相当于每天一睁眼,就烧掉1个亿 。
对珠海而言,在缺乏足够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支撑的前提下,盲目若盲目启动地铁项目,极可能陷入“建不起、养不起、亏不起” 的困境。
要知道,每公里地铁建设成本约6-8 亿元,200 公里线路仅前期投入就需上千亿,后续每年的维护、运营补贴更是沉重负担。
毕竟,地铁不是 “面子工程”,而是需要真金白银养着的 “吞金兽”。
结语
说到底,珠海人对地铁的期待,说白了就是想上班不堵车、跨区不费劲,花小钱办大事。
与其盯着“地铁城市” 的招牌,不如先把现有的城际线弄得更实在些,同时稳步推进南中珠城际等市域铁路建设。
比如高峰多几班车,短途票价降点,末班车再晚点,让打工人下班后不用慌慌张张赶车。
毕竟对于日常通勤的市民来说,管用的交通才是好交通。